综合新闻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经济评论》学术沙龙第22期暨珞珈青年经济与管理论坛第四百零八期成功举办
时间:2023-05-05  阅读:

5月4日下午,《经济评论》学术沙龙第22期暨珞珈青年经济与管理论坛第四百零八期成功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学院金融系刘岩副教授为大家做了题为“CBD:从数据到研究——八年项目回顾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并邀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宫迪副教授和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纪洋副教授参与对谈交流。《经济评论》主编叶初升教授、学院部分青年教师与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全国各地师生两百余人线上线下参加活动,学术沙龙由《经济评论》编辑部彭爽老师主持。

刘岩老师对中国银行业数据库(China Banking Database,CBD)项目过去八年的工作做了细致的分享,报告内容涵盖五个部分:数据库建设的进展、数据库构建的思想、数据库应用的现状、数据库潜力的探索和数据库开放的规划。

他首先简要回顾了CBD项目八年来的建设历程和成果,并对CBD数据结构设计理念进行阐释。通过中国银行业,理解中国金融体系,进而认识中国经济。

在数据库构建过程中,他强调信息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银行名称、单位、会计准则、会计口径等都需要统一的标准。他认为数据库构建的过程就是结构化与信息压缩的过程,数据库建设是人的思维过程本质的反映。在数据库构建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和深层次的问题:银行的界定、银行的范围、资料的获取、数据组织结构和样本数据边界。最后他对该部分做了一个小结,CBD数据体系包括六个部分:全样本银行列表,包括部分可追溯的退出机构;银行信息披露原始资料及《银行信息披露登记表》;银行样本数据量的上限《CBD银行规模表》;按照模板表填报的各银行、年份经营表、风险表、治理表;便于进行验证性研究使用的《CBD核心数据表》;管理填报任务分配及进度的《CBD进度表》。

在数据库应用的现状方面,刘老师介绍基于该数据库已经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9篇,完成工作论文20余篇,支撑重点、重大项目申请、结题共7项。接着他详细列举了四个应用示例:利用大样本地区差异进行有效识别、银行股权结构系列研究、银行关联交易和结构性宏观调控政策的信贷传导路径,以此来说明数据库的具体应用。

刘老师结合自己关于中国银行体系的长期系列研究,说明CBD数据的应用空间与前景。他认为数据库在中国特色的银行研究方面具备一定的潜力,例如金融分权、金融干部管理、银行与财政等方面。最后,刘老师介绍了CBD数据开放的整体规划与CBD数据库近期初步开放安排。在更完善的数据体系等学术基础设施支持下,有中国特色的货币银行与金融中介理论研究,一定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接下来,两位对谈嘉宾与刘老师进行了学术交流。

宫迪老师认为CBD项目功在千秋。CBD汇集了诸多信息来源,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国外多用BankFocus、Bankscopre、SNL、央行数据做研究,中国学者若想在国际上拥有比较优势依旧任重道远。中国银行业世界规模第一,银行数量众多,但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研究难以刊发在国际顶刊,学术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挑战,比如数据(变量)横向可比性和纵向变迁、银行的进入和退出等问题。他认为金融风险与金融腐败交织、shadowshareholders、地方政府与地方银行、农村金融机构等内容值得深入挖掘,可以做原创性的中国特色银行研究。

纪洋老师认为银行数据是理解中国金融、中国经济的一把钥匙。本土数据库建设是智慧、知识和信息三者的结合,有效数据来自于对文化、市场现状、有效变量的了解,因此基于国情的智慧、知识和信息的结合是中国本土数据库的基础。纪洋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些感悟:“做研究的多看看数据现实,做实证的多想想理论框架。”“如果没有深度触摸过一套数据,博士生涯是不完整的。”八年磨一剑,一把钥匙,打开中国金融研究的谜题;一个模板,探究中国本土数据库的构建之路;一个福袋,为数百名学子备下了一份厚礼。最后,纪洋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将精力投入到这样一个又难又费时的事情上?刘老师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分享。

《经济评论》学术沙龙暨珞珈青年经济与管理论坛,每期邀请一位青年学者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同时邀请青年同行对谈互动,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实现学者之间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学术研究。

(通讯员:张文佳;审核:彭爽)